社会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我校中(蒙)药学专业依托科研平台和智库优势,发挥学科特长,服务于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科研平台立足于地区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服务于“创新型内蒙古”和“健康内蒙古”的需要,在服务公共卫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蒙药健康事业发展、引领中蒙医药共同进步及扶贫攻坚等方面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1、服务行业发展——制定蒙药炮制规范化标准、改进剂型工艺,推动中蒙药健康事业发展。

我校中(蒙)药学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直以内蒙古中蒙药资源和文化优势为依托,以服务于内蒙古人民健康为宗旨,对我区各族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传承和发展蒙医药独特的炮制方法,提高蒙药饮片质量控制水平,保障蒙药安全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本学科那生桑教授带领蒙药研究团队参与我区蒙药饮片炮制规范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最新版《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作为蒙药材炮制地方标准,填补了现代蒙药材炮制规范化研究的空白。

“查干汤”是蒙医治疗温热病初期的经典方,也是蒙医温病基础方,经辩证加味可形成60余方,在蒙医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患者顺应性差的缺点,限制了其产业化发展。本学科张屏教授课题组基于蒙医药理论和循证医学理念,在阐明其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对该方进行剂型改造,并申请了专利“一种蒙药查干汤微丸及汤合剂的制备方法”,为蒙药经典方剂的现代化及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标准的制订与剂型工艺的研究在推动中蒙药协同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步伐,为中蒙药健康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服务人才培养——依托河北中医学院祁州校区及赛罕乌拉实习基地,培养具有扎实中药学知识的专业人才。

2019年,我校与河北中医学院本着增进交流合作的目的,签订了我校药学院与河北中医学院祁州校区实验实训中心的共建协议。每年我院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师生90余名,可在共建实习基地中的安国数字中药都、药用植物园、药都交易大厅、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等场所学习中药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每人可掌握常见中药材300余种,并对栽培种植、采收加工、鉴别检查等方面的知识加深了解。

药学院赤峰大板赛罕乌拉实践基地是我校与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我校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蒙药学专业师生120余名,在实践基地中的药用植物野外抚育基地、解剖鉴定实验室、标本烘干室采集药用植物,鉴定并制作标本,每人完成标本5个。

通过河北中医学院祁州校区和赛罕乌拉实践基地的实验实训,我院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开阔了视野,为成长为合格的新世纪中药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服务健康中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深入农村牧区,服务基层农牧民,为公共卫生服务贡献力量。

我校的“三下乡”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全区基层民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自1997年中宣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以来,每逢寒暑期,我校中蒙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便会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全国医药类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成员单位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健康中国”志愿服务总队委员单位,依托全国平台,组建“追寻红色足迹·放飞青春梦想”灵丘实践专项和“健康扶”贫青春行”团队,围绕健康中国、精准扶贫,重点到少数民族聚集的农村牧区及贫困地区,开展送医送药、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倡导合理用药等活动,并与盟市团委、旗县区人民政府和医疗机构加强联系,及时掌握服务地的需求,与药企联系,为贫困地区捐赠药品。

23年来,我们“三下乡”活动的足迹遍布全区各地,向农牧民发放合理用药知识、常见病、慢性病教育宣传单2万余张,联合内蒙古大唐药业、国药控股乌兰察布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尔沁药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药企募集药品价值1400余万元。

“三下乡”活动让青年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服务全区基层民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服务人文交流——依托学校药用植物园、中药数字标本馆、蒙医药博物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依托我校物质及人文资源优势,集展览/教学/科研于一身,服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的健康文化事业发展,是蒙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悠久的民族医药文化历史,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的健康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蒙古医科大学药用植物园,创建于2011年,占地面积130亩,引种药用植物100余种,作为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共建园之一。近6年连续承担中央财政部门预算项目--国家药用植物种质保存与利用支撑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子课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数据资料收集及信息平台建设”。截至2020年,我校中药学师生已向国家提交腊叶标本2.45万份,精细解剖数据66属,多维展示数据328种。中蒙药药用植物数字标本馆,已将收藏的1000份腊叶标本、300张生态图片、100个精细解剖及200种中蒙药材信息全部实现数字化,通过电脑、网络可实现资源共享,用于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科学知识普及,服务了全校师生8000余人次。

蒙医药博物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蒙医专业性博物馆,收藏展示了已抢救整理的藏文编撰的木刻版蒙医药文献2600余种,蒙药材标本2000余份。博物馆是集展览/教学/科研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博物馆,是蒙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截至2020年,共接待来自十多个国家及全国各省市的专家领导交流学习1500多人次,并多次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文化交流巡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5、服务学术共同体——举办国际会议、成立学术组织,促进中蒙医药协同创新,引领中蒙医药共同进步。

国际蒙医药协同创新论坛与相关学术组织的成立,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促进中蒙医药协同创新,引领中蒙医药共同进步。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创新是必然途径。

随着我国创新药发展的需求,如何发挥我校技术优势,服务于医药产业发展,成为我校提升中蒙药学专业服务属性的方向之一。由内蒙古医科大学主办,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蒙医药研究院、蒙医药学院、研究生学院承办的“国际蒙医药协同创新论坛”始创于2014年。多年来,与来自蒙古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意大利等多国专家,围绕“蒙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养蒙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弘扬蒙 医药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掘当代蒙医药的医疗保健价值,促进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医药协同创新,携手共同提升,协力推进民族医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等内容进行了丰富的交流,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无缝对接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创新资源深度共享、创新项目深度合作,推动了蒙医药协同创新发展的更大进步。

2019年,内蒙古食品药品学会成立了天然药物化学、中蒙药资源专业委员会,为我区广大中蒙药学者进一步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强有力的平台。成立学术组织、举办国际会议,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促进了中蒙医药协同创新,引领了中蒙医药共同进步。